8月14日晚,富春江畔的黄公望隐居地化作天然剧场,由富阳越剧艺术传习院打造的旅游实景越韵演艺新空间《富春长歌》在此成功首演。这场以《富春山居图》为魂、越剧为韵、山水为幕的沉浸式演出,赢得了现场领导、专家和观众的热烈肯定。
区领导张鹏、祝燕青、王龙华观看了演出。
《富春长歌》阵容强大,由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“文华导演奖”得主翁国生担任总导演,青年剧作家俞思含任脚本编剧,戏曲作曲家董东和陈钧负责音乐及唱腔设计。演出以独特的“环抱式”观演舞台设计,让观众在移步换景间,欣赏到黄公望纪念馆楼阁阶梯平台的“横波仕女舞”、秀湖湖岛的“春江云烟舞”等,实现“人在景中,景随人动”的观剧体验。
作为富阳区首个越剧实景演艺项目,该剧通过“戏曲+实景”创新形式,成为区域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。首演中,“钱塘庙会”环节,演员向观众赠送富阳特色文创产品和小吃,引发热烈互动,相关热度在线上持续扩散。
“欢迎大家来到黄公望隐居地感受这场沉浸式演出。”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张鹏表示,富阳越剧有着深厚传统,诞生了徐玉兰、陈书君等越剧大师。近年来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原创越剧《富春长歌》先后获得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支持、入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和浙江省戏剧大赛终评项目,成果丰硕。此次富阳越剧艺术传习院创新推出《富春长歌》实景演出版本,探索沉浸式演出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场景、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汇的新表达、艺术创新与文化惠民结合的新路径。他期待富阳越剧艺术传习院继续不断创新完善,打造更具传播力、影响力和更高水平、更高质量的越剧文艺精品。
天然剧场里的“画中戏”
夜幕下的黄公望隐居地,成了一幅流动的《富春山居图》。石桥流水、云溪栈道,百余位观众被三面天然舞台“环抱”其中——一侧是黄公望纪念馆楼阁阶梯上,“横波仕女”衣袂翩跹;对岸湖岛间,“春江云烟”随水雾若隐若现;竹筏载着演员从湖面缓缓划过,唱腔混着水声漫向夜空,他们与山水、越剧来了一场浪漫邂逅。
翁国生介绍,实景版打破了传统剧场的“镜框式”局限,巧妙利用自然景观,打造了三个舞台,将观众“包裹”其中。40多分钟的演绎里,头和尾在自然小岛舞台上演,中间部分将黄公望纪念馆平台和阶梯化作T台,串场戏中渔翁和艄翁等角色幽默引领,竹筏成了移动舞台,配合水雾机营造的氛围,让观众如临仙境。
翁国生特意设计了“三步一换景”的巧思,“连风声、树影都是演出的一部分”。一位观众举着手机感慨:“演员从山水间走出来的瞬间,真像黄公望笔下的墨韵活了!”
实景铸艺,终评亮剑攀新峰
来自中国台湾的游客林佳燕站在湖边,手机里存满了竹筏上演戏的画面。“以前看越剧是坐在剧场里,今天脚踩的石板、眼前的山水,都是舞台的一部分,”她指着远处水雾中的群舞演员,“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,近距离与演员接触,戏剧与环境融合得很好。这种创新形式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,年轻人会喜欢。”
对演员们来说,这场演出更是一场与山水的对话。主演张春娜说,排练时在密林里突然领悟到“黄公望与富春山的共生”,“站在他当年挥毫的地方开口唱,每个字都像有山水托着”。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观众的掌声与富春江的夜潮声叠在一起,成了这场“山水越韵之约”最动人的收尾。
实景演艺新空间《富春长歌》出品人、传习院院长汪华儿身兼院长和演员的职责,感慨颇深:“这种沉浸式淬炼让演员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艺术极限。在复杂的实景环境中,大家不仅对剧本中真幻交织的氛围有了全新体会,更磨练出了过硬的舞台掌控力。特别是那些需要精准配合的走位和抢场,现在都能做到行云流水。”
她说,首演的成功离不开领导们的大力支持,更离不开全院上下冒着酷暑,在实景地排练数日,完美呈现。富春山居集团更是给了有力保障,不仅为本次演出提供了专业的场地和人员支持,更对今后与传习院的共同合作表示期待。基于首演取得的积极反响,传习院准备积极推进与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探讨,在区文广旅体局的支持下,未来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共同探索常态化运营创新模式(如“日游夜演”),通过文化演艺赋能旅游体验,打造更多具有富阳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。
对于锤炼了三年的《富春长歌》,汪华儿很是自信,她说,接下来《富春长歌》这份在酷暑中淬炼出的艺术结晶,又将返回大舞台,以大型原创越剧的演出形式在省戏剧大赛的舞台上绽放光彩。
来源富阳发布
启恒配资-启恒配资官网-实盘配资查询-配资之家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